長期以來,台灣教育的缺失,很重要的階段,是在小學的「養成教育」時期,學校沒給小朋友們充分自由的想像空間、沒提供嚐試創造創新的環境與協助、沒重視並培養小朋友們的「獨立思考」及「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尤其養成教育前的「家庭教育」的貧乏或家長本身的家教、修養、觀念及價值觀的錯誤及不正常等,將影響子女們日後交友、學習、處事、成長等性向的正常發展,我個人的認知,「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重要呢!政府的教育方針與政策均以「升學主義」為目標,有些無知的家長,深怕年幼的子女「輸在起跑點上」,「揠苗助長」沒有讓小朋友們享受到真正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及樂趣,剝奪了他(她)們在幼稚園和小學時期應有的天真活潑快樂的環境和權利,在玩耍遊戲中學習。經濟基楚較好的商賈或當官的家長們,他(她)們滿腦子都認定人生是一場競賽,是一部「競爭史」,「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膚淺的教育兒女「追求名利」乃人生唯一的理想與抱負。很多家長都提早安排各種才藝班、語文補習班等,想盡辦法如何讓兒女們能擠進明星學校,成為資優班的學生。之後的初中、高中,大學以上的教育又被強迫接受制式及填鴨式的教育。這一群合乎學校、家長們殷望稱許的子女,通過制式,美其名是俱備「德、育、體、群」教育的優秀學生們,為求「出類拔萃」,力求個人課業上的表現,忽略了社團活動及團隊合作精神及人際關係的培養。俟出了大學校門投入企業和社會,才發現「學不能致用」,在校時沒學到溝通技巧,人際關係及團隊合作精神等,無法適應老闆、客戶、同事間的相處之道及商場、社會文化等。既使留在國內或到國外繼續深造的學生們,由於長期被根深蒂固的「台灣教育」制度塑造定了型,在國外也格格不入,很難融入或適應外國同學們不同的思考邏輯觀念、社會型態和生活習慣。




 




台灣教育的改革,自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遷台迄今,經過最初推行「六年義務教育」延長到九年及即將實施的十二年的「國民義務教育」,政府的立意甚佳,教育部、學校及有關單位確實用心良苦,可惜缺乏完備的教育遠見及制度,「見樹不見林」只重視教育的普及,缺乏整體性的規劃,忽略了源頭「基礎教育」的重要性,沒作好紮根的工作,「重量不重質」,未能與國內、外產業及研究機構的人才需求接軌互相配合。雖然學有專精,出了社會或學成回國亦覺無用武之地,非常可惜。




                                                  
  我們生長在「台灣」的每個人,從小到大都聽過有關「教育」的口頭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大家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只可惜歷經多年的「教育改革」,成效不章,越改越差越複雜,學生的課業越來越沈重,學校數量越來越多,各校爭先恐後的趕著升級,由最初的私立、縣立、市立、省立、國立到近幾年各學校均升級,名稱也多不枚舉,有很多學校師資缺乏,科系不切實際,表面上看來教育很普及,年輕人都有不錯的學歷,大學、碩士、博士的頭銜比比皆是,可惜進到社會就業市場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薪水22K有向下修的趨勢,企業界很難找到適任人才,失業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這些年來政府的「產業政策」出了問題,大膽西進的結果,高科技產業、資金、技術幾乎全部的投資均移到「中國」,農業及工業技術也大部份都外流到「中國」,致使國內中小企業失衡,傳統產業無法升級,投資環境惡劣,無法吸引外資來台設廠,國內企業完全倚靠外勞,自然打擊國內勞工的就業市場,外銷競爭能力「雪上加霜」節節敗退堂乎亞洲與其他鄰國之後。最近部份有識之士及大學教授均對「台灣教育」感到「悲痛」,但也提不出具體的改善方法。我認為應該從重視「家庭教育」著手,全面檢討升學制度的改進,檢視各級學校的師資、科系、教材等,以符合時代的趨勢,提高學生的素質以達產經企業人材的需求,才是治本之道。




 




Relax
with your pipe!




Pipe
Chen




P.S: 「版權所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nchen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