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羅東中學」初中三年間有位當時年歲已近八十的「國文老師」湖南人,名字叫「譚鴻儒」先生,他是隨國軍來台,被「羅中」聘為長期駐校的「國文老師」。他戴着一幅深度的老花眼鏡,身體還算健朗,「温文儒雅」很福相也頗有「文人之風」,善古文、詩詞,寫得一手好「毛筆字」及「黑板字」,要求我們多背「古文」多看「典故書籍」對作文寫文章才有幫助。今而思之,我長久以來喜歡寫些小文的嗜好乃拜他初中三年中的教誨之賜。記得初中三年間,因我個子小一直被編為「四號」的座位面對老師桌子的正前方,我此生知己朋友之一的「黃姓」同學(他初、高中六年均編為三號坐我右手鄰座),我們兩人都喜愛「國文」及「寫作」,初中一年級時曾相約參加「蘭陽寫作協會」為會員。上「國文課」時,我們兩人都很「聚精會神」的聽課,老師交待的課業均按步操課不敢懈怠,也學了一點「七言」、「五言」詩等的「平仄」技巧。「譚老師」嚴格要求「國文課」時,全班同學均需輪流站在老師桌前背「文言文」的指定文章,我和黃同學均能如期背熟,因此老師特別器重,我們兩人也被班上同學視為老師的高足,可惜後來他何時作古,我們都無所聞,常引以為憾。


 


同學會時,同學們聊天叙舊憶往,大夥不忘謝我初中時如沒有我的幫忙,可能全班半數以上的同學都過不了背「國文」那一關,然而我反向大夥深表歉意,我說也許是我害了你們,而對這件事我頗有罪惡感,一直深感內疚呢!除了「黃同學」及另外兩位後來當了老師外,畢業後同學中沒有人從事或與寫作文章有關的工作和興趣。「譚老師」要求每位同學上課前需背熟「桃花源記」、「岳陽樓記」、「長恨歌」、「出師表」等文章,大部份同學都沒背熟須重來,痛苦萬分,視上「國文課」為畏途,幾次後突有位同學觀察出「破解之道」,他發現「譚老師」的老花眼鏡有千度以上,同學背書時他又很盡責的盯着課文看,如發現漏背或讀音有錯誤時會立卽更正之。他提議如請「四號陳同學」將要背的課頁翻轉即可迎刃而解了。我本獨排眾議認為有違我個人的「誠信」原則,不僅包庇違法也欺騙了「恩師」的苦心,不願配合,無耐大夥均認同此乃妙招,軟硬兼施,集體懇求我務必幫忙,如不幫忙就不上道、也不够朋友,不能見死不救啊!舉手之勞,只要我將書本翻轉過來並幫忙翻頁卽可。同學們年輕,視力都很好,站着念快一點,「譚老師」頭都不會抬起來看,根本查覺不出大夥的集體作弊行為,從此同學們都輕鬆的過關斬將了,只有我和「黃同學」及幾位較用功的同學在家勤背古文,獲益良多,年少輕狂之舉,我一直耿耿於懷,頗覺過意不去呢!


 


談及知音至友「黃同學」,我高中畢業後因父親生意失敗沒參加聯考,當兵回來兩年後才考上「中興大學」夜間部「企管糸」。「黃同學」畢業後就直接考上「花蓮師範學校」他和母親及兩位台大及政大的哥哥,舉家裡搬到「虎尾」,他「花師」畢業後,在「莿桐國小」教了幾年書,也成家立業。婚後不久就當上「督學」了。65歲那年,他從「虎尾國小教務主任」職位上退休,他在雲林斗六地區「桃李滿天下」,退休後也曾參加過「省議員」選舉,可惜沒選上。在同學中,他和我的興趣較相近,我們彼此對藝文(他國文、寫作的造詣在我之上,是我請益的好友)及古董收藏有偏好,他在「虎尾」街上也開了一家「古董店」,幾年前我和太太專程到「虎尾」拜訪他們夫婦倆,臨別他特別贈送我一件頗有紀念性的古董,回來後我也回送他一幅名家「墨寳」留作紀念。他至今仍致力於「虎尾文建」及「造福鄉里」的工作不懈。他和夫人每次上台北來,必定會找我們及另位好友「余同學」夫婦一起叙舊,每談及「譚鴻儒」老師往事,彼此都有一份由衷的感激與懷念。


 


Relax with your pipe!


Pipe Che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nchen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