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在台灣文壇上我最敬重的一位享譽國內外著作等身的名作家,幽默大師「林語堂博士」。很榮幸我祖先與他是同鄉均來自福建,而且我們彼此有一共同的嗜好及雅趣「抽煙斗」。他的文學成就足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無疑,他的中英文著作及翻譯迄今仍無人能出其右,而他畢生引以自豪的「中文打字機」的發明及「當代漢英詞典」更是膾炙人口,但最引起我興趣的是他抽煙斗的自然潚洒畫像及對煙斗的心覺內涵有超乎常人的體認。
記得一九八九年元月我從日本回來開始學抽煙斗並籌劃創立「台灣煙斗俱樂部」之初,我曾逛過台北、天母幾家書店尋找有關「煙斗」的書藉及文章,最後僅找到林語堂博士「生活的藝術」(英文版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書中的第九章第五篇「淡巴菇和香」一文。他以順暢獨到的見覺道出煙斗的特性、內涵及品味。抽煙斗是他的最愛,但偶而也抽紙煙及雪茄。「淡巴菇和香」文中最讓我永銘心中的妙句諸如:「口含烟斗者是最合我意的人,這種人都較為和藹,較為懇切,較為坦白,又大都善於談天」。「烟斗從哲學家的口中引出智慧,也封閉愚掘者的口,使他緘默;它能產生一種沉思的、富有意思的、仁慈的和無虛飾的談天風格」。最重要的一點是;「口含烟斗的人都是快樂的」。而在他第六章「生活的享受」第二節「人類的快樂屬於感覺」一文中也提到「手中拿了烟斗,雙腿擱在椅上,讓烟草慢慢地均勻地燒着」他認為是真快樂的時侯。無可諱言,他的文章妙句對我的影響特別深遠,可算是我煙斗的知音與啟蒙師絕不為過。
林語堂博士於民國五十四年回到台灣定居,看上陽明山仰德大道二段 (嶺頭) 的故居地點,他與左鄰右舍相處非常融洽,均以台語交談,彷彿置身福建老家,他結交了很多「嶺頭」一帶的農夫、村婦友人。村民們對他及夫人都非常敬重,常迎他們到家中作客,喝茶抽着煙斗聊天,村民均知他最喜歡的佳肴之一是福建家鄉口味的「魯猪脚」 (亦卽台灣口味的魯猪脚)。林語堂博士非常熱愛台灣這塊土地,身前立下遺囑,死後將安葬在故居後方。他於民國六十五年到香港作客,三月二十六日病逝香港,後來遵照他的遺囑,移靈台灣,四月一日安葬於陽明山故居後方花園。後來林夫人於一九八七年 (民國七十六年四月) 也死於香港,本擬與林語堂博士同葬一起,因當時法令己修改不可安葬於自家乃作罷
在我心目中,台灣的名人故居當屬陽明山仰德大道二段的「林語堂故居」(The Lin Yutang House) 最富人文氣息及紀念價值的圖書展示、文人聚會最幽靜的場所。裝修之前我曾造訪多次,也捐了我自編的「台灣煙斗俱樂部」一九九0、九一、九二年刊共三冊給該館作紀念,並列席「林語堂生活藝術講座」。重新裝修之後,我每次路過陽明山仰德大道有心想進去參觀都因時間不够而作罷。本星期二 (十二月二十六日) 專程前去参觀,故居外觀顏色不變,室內雅緻窗明几淨如前,展出的文物書籍、書房臥室、客餐廳、史料閱讀室如舊,與整修前最大不同之處乃將先前客餐廳處改作簡餐咖啡廳、價亷物超所值很適合文人聚餐聊天的場所、户外露天攬景雅座更是天氣晴朗時的談天好地方,裝修後「林語堂故居」由東吳大學接管、更富學術氣息及價值。我注意到牆上掛的林語堂抽煙斗照片有稍許更動,當然我不會錯過他的煙斗、煙絲收藏櫃,他共留下八把煙斗 (其中两把僅存斗缽) 一罐HALF-HALF 煙絲及四個古董煙灰缸。他談煙斗的文章及收藏的煙斗並不多,然而他抽煙斗的照片、畫作及封面不少,因此館內導覧服務人員均會特別提及林語堂博士的煙斗生活點滴。在台灣及國際間無人不知幽默大師林語堂博士是抽煙斗的語言學家、文學家、思想家、發明家及藝術生活大師。「林語堂故居」是很值得一遊的好去處。
Relax with your pipe!
Pipe Chen
留言列表